1)第118章 过年两三事(一)_我有一座山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18章过年两三事(一)

  昨天是腊月二十三,过小年,在北方也是祭灶的日子,于飞对于小年的概念比较模糊,只记得关于祭灶的一句谚语,官祭三,民祭四,王八祭五,鳖祭六。

  这里说的三四五六,指的是腊月里的二十三,二十四……二十六。

  于飞小的时候就曾疑惑的问母亲,我们家又不是当官的,为啥要祭三呢?王八和鳖为啥还要祭灶?

  母亲告诉他,谁家都想过上好日子,做官当然是最好的出路,所以一般人都会选择二十三祭灶,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望,至于王八和鳖为啥要祭灶,母亲则告诉他,做人不能太懒。

  ……

  俗话说,二十八把面发,二十九蒸馒头,虽说这话并不适用所有的地区,但是在北方,每年过年都会经历这一遭,只是时间上不同罢了。

  在于飞的老家,腊月二十四五蒸馒头算是正常的,要花费一天的时间,要蒸上好几锅,除了要备足两三个星期的馒头,还要蒸一些包子,馍花,大馍,枣山之类的。

  包子馒头是用来吃的,大馍是用来上供和走亲戚用的,是姑娘回娘家的时候专用的,所以在于飞的老家,闺女也被称为谁家谁家的大馍。

  大馍就是用蒸好冷凉的正常馒头,在外面在敷上一层发面,上面再弄上一个微型的馍花,点上红枣,放进锅里再蒸一次,等外面那一层熟了,就形成比一般馒头要大一圈的大馍。

  馍花则是娘家人用来押框用的,你把闺女的大馍留下,总得让她带回去点啥吧。

  枣山则是馍花的放大版,在底下还有个用面做成的底座,这是用来上供的,地锅的一层篦子也就只能蒸一个,你能想象到有多大了吧。

  ……

  随着年关越来越近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家赶,每天都能在村里面看到几张许久不见的熟面孔,村里越发显得热闹起来,平时空无一人的路上,现在到处都能见到三两个闲聊的人。

  于飞拎着一个大锅盖走在前面,果果拿着一个超大的竹篦子跟在后面,那篦子差不多跟她的身高一样高了,一走三摇的,帽子上的兔耳朵也随之晃动。

  原本于飞打算一手拎锅盖,一手拿篦子呢,这小丫头不让,非得自己要拿着。

  家里的地锅平时蒸馒头只要一层,因为过年的缘故,蒸的馒头比较多,所以就需要大篦子和大的锅盖,这样一锅可以蒸两层。

  这种大锅盖是用高粱杆,芦苇和麻绳编织而成,高高宽宽的身子使得它能盖下更多的面积,平时干干的就是好几斤重,在经过水蒸气的浸透,每起一次锅都会加重一些。

  这种锅盖在于飞的老家也称为锅拍。

  虽说现在有专门的馍笼,还是不锈钢的,用起来很轻便,但没有这种原始方法蒸出来的馒头好吃,所以于飞家里在使用了一次馍笼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